文化活动

狂热的行者——风中爬红螺寺

发布时间:2008-11-04

 晚秋初冬时节,轻轻寒意袭来,浓浓红叶盛开。去香山看红叶虽好但人太多,于是我们就去了一个幽静的地方——怀柔红螺寺。

 

千年古刹红螺寺,在巍峨雄武的燕山山脉的环抱中,透着它的庄严与恢宏。红螺寺在历史上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寺,而在北京也是小有名气的进香之所。虽然我们不谙佛规,但是却也虔诚尊仰。(在赫然醒目的红螺寺“京北巨刹”的牌坊下,留下了我们初冬阳光下暖暖的笑容)。

 

进山了,就要尝尝山里的味道、农家的炊烟,久违的烤玉米香味引诱了我们。于是随性地抛开什么糊不糊、焦不焦之类城市人的避讳,找个理由——爬山得需体力!一人买一个烤玉米,举着。手擎焦黄老玉米,在仙女闺池旁照张艺术特写。

 

这闺池名红螺池,又叫放生池,名字缘于一个美丽的神话。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下凡云游,来到红螺山。见这里山水相依,古木参天,万绿丛中掩映着一座青砖灰瓦、古色古香的寺院。清静幽雅的环境,神圣肃穆的古寺,深深地吸引了这对久居天宫的仙女,她们萌发了在此生活的念头。于是,她们白天幻化作人身,与寺中僧人一道礼佛诵经。夜晚,她们化作一对斗大的红螺,愉快地生活在寺前的放生池中,并放出红光,将寺院和山麓笼罩在一片红霞祥云之中。她们还运用自己的神力,暗中保护着寺庙和当地百姓。从此,这里风调雨顺,林茂粮丰,万民安居乐业。后来,两位仙女留恋人间终被玉皇大帝发现,便把她们召回了天宫。当地的人们为了感谢这两位红螺仙女的功德,同时祈盼红螺仙女能重返这里,便把寺院北依的大山称为“红螺山”,进而寺庙也被称为“红螺寺”了。难怪在如此古寺中竟有仙女的雕像!

 

“登一层高山,放一分眼界”,这是登山人专享的心灵独白。沿红螺山南麓缓步登高,遥望看似缓慢的坡道,明知这暗中与山的较量是它所布下的“望山跑死马”的温柔陷阱。虽是陷阱,但因之温柔,我们也决心不离不弃地征服到底。

 

 今天风很大,山里风更大。但“登山是勇敢者的游戏!”敢登就不畏难。既是狂热的行者,就从来都有“来而之,安而之”的从容笃定心态。

 

迎着狂风、压着帽子、肆意着造型,我们向着顶峰挑衅。

 

登山最美的时候,是站在高处回望来首。这时没有下山时的怅惘骄狂,而是满待成功的可触信心。于是眼光也就更具画面感——漫山血色的红叶和金色笼盖,夹在葱郁的松林中,抒写着红黄绿三色调配的灿然图绣。在如此松林满山阳光烂漫的氧吧中,深吸一口清新,吐出一份疲惫,累了好些日子的身体不由地舒展着。

 

红螺寺的植被景观凄美迷离,而其地貌特征则有着天赐的神奇。

 

红螺山一山双峰,比肩耸立,双峰两翼舒展,引带群山,远远望去,酷似一只大鹏鸟,护卫着古刹寺院。红螺西峰下侧的胸部,有一似峰非峰的馒头状山岗,浑圆丰满,大而不显。由岗下分出五条岭脉,微曲着伸至山麓。这五岭的形状,酷似自然垂伸的五只手指,且五指舒长饱满,关节毕现。这一景观,早在晋代就被高僧佛图澄指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时所施“触地印”的印相。

 

红螺山鬼斧神工的天然之成,更为它神秘的佛教渊源加着信任的砝码。华人内心深处永远都纠结着一层褪不去的对先祖佛众的尊崇情怀——请关公,拜菩萨,求送子,保平安……。于是,在我们登山途中,经过天王殿、三圣殿、伽蓝殿、达摩殿、千手观音殿、祖师殿、观音寺时,有尽心朝拜的同事去上香拜佛,也有如我们一样,将虔诚放入心中,把对自然的热爱代为对佛祖的崇敬。拾一叶“红扇”,在弘一法师“福禄”的阔笔题词下,稳稳地用笑容扎下心中的念想,祈盼诚愿修成正果。

 

终于,我们以与大风的执拗作战,以与佛缘的亲切照会,完成了这一天勇敢者的登山游戏。收拾收拾狂热之情,在山下小货摊买点儿山货,带串佛珠手链,来到错落有致的“钟磬山庄”,去吃一顿纯朴的农家饭。

 

城里人偶尔做上一回山里人,坐坐火炕、用用大海碗,瞧瞧袅袅炊烟,吃吃贴饼子馅团子,新鲜新鲜山里野味,确实是种有滋有趣地享受。

 

舔舔嘴边饽饽粒的椒盐香,望望回首红螺寺的小盘道,侧目回身在内心和红螺寺挥手再见。

 

再见了红螺寺,以后有机会,我们这些狂热的行者,还会和您再来一次高手对弈!

 

(本文内关于“红螺池”、“红螺寺”两处的神话典故引自北京红螺寺网站。)

版权所有:裕景地产集团